在不久前出版的《风景园林》杂志2020年第12月刊中,作为当前中国最权威的景观行业期刊之一的《风景园林》杂志特意为时下热议的“气候变化及设计应对策略”课题开辟学者访问专栏。出版方意在通过邀请行业内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分享其经验心得,为广大参与这一课题的学者提供更广阔的视角与参考。
GUD集团温哥华公司景观设计总监李鑫博士,长于“城市韧性应对及设计”研究,亦受邀作为嘉宾参与专题讨论并发表意见。
在此专栏的分享活动中,李鑫博士就主办方提出的两个学术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诠释。
问: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想适应、缓和甚至逆转气候危机,需要从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思中寻找答案。风景园林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场域,在减缓和修复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为应对宏观气候变化的微观实现途径,有哪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呢?
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各种突发灾害因子影响下,如何明确、延展和深化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的功能、叙事以及其角色。技术难点是如何突破现有理论技术和建造技术限制,为多学科协作共同抵御未来突发或长期灾害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理论途径必须加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横向协同和渗透能力,包括生态、经济、新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实践途径需要从纵向进一步对施工技术、设计功能和叙事逻辑等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
问:风景园林师在考虑植物生长规律、美学、康养等目标价值的同时,也应该从气候变化角度出发思考园林设计,将风景园林放到一个更广的背景语境和更大的价值策略中研究讨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该如何权衡这些目标价值,并达到耦合协同的效果呢?
答:首要认识到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局限性和在耦合协同的特殊位置。其次需要广泛参与行政决策,同时需要积极搭建从下至上的参与渠道。风景园林不再仅定位为设计者的角色,而是需要与交通、生态、基建等领域进入深入协同,包括科研、咨询及设计标准和导则制定等方面。任何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灾害主要受体通常是3个方面:经济损失、文化断失以及民众安危。因此权衡目标价值以及行动依据也应以此3个方面作为权衡点来衡量合作内容。最后,灾害的耦合协同的重要前提是去量纲和统一数据搭建学科协同平台并创建统一的灾害数据库,风景园林以此为参考依据平衡场地设计中的韧性和弹性,用以应对未来诸多不确定灾害。